欢迎来到環球周刊官网

忙田花海授粉再到秧田插綠

时间:2025-05-04 20:48:57来源:

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

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

記者(左一)采訪薑永高(中)和任洪芹(右一)

  穀雨過後,禾苗春耕正忙,青青農人正忙。耕作從茶園摘春,忙田花海授粉再到秧田插綠,间地成為當下我市農村最生動的头尽農忙圖景。

  其實,禾苗除了花、青青果、耕作茶、忙田竹、间地藥、头尽菌等經濟作物外,禾苗還有水稻、青青玉米、耕作紅薯等經濟附加值低但是能飽腹的傳統作物。

  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。

  耕田、育苗、插秧,曾是多少農民春耕的三件大事,如今,誰還是雅安種稻人?

  蹲點·現場

  做好準備待插秧

  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古往今來,三四月的播種都是為了八九月的收獲。又到一年春播時,田間地頭一派繁忙。

  近日,在漢源縣九襄鎮新中村的秧田中,一壟壟秧苗長出嫩綠的葉子,在陽光和波光的襯托下,顯得格外生動。

  農人們或穿著雨鞋或光著腳,踏進秧田之中,有拿著鋤頭鬆土的,有仔細尋找雜草的,有站在水渠旁邊守著秧田灌水的。

  當地農人告訴記者,現在農村都這樣培育秧苗,直接把種子撒在田裏,蓋上薄膜,隔半個月,秧苗就長出綠芽了。“這樣播種,出苗率還不錯,同時也能節省不少時間。”漢源縣九襄鎮新中村黨支部書記薑永高說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村民在種植傳統水稻的同時,也更注重尋找時間與效益的平衡。

  縱橫交錯的田埂上,被善於思考的農人們種上了梨樹、杏樹和櫻桃樹。梨樹和杏樹長出了果子,套上了果袋;櫻桃樹上,櫻桃正紅,農人摘滿一筐急匆匆送去市場售賣,回來臉上盡是笑意:“每公斤20元錢,行情不錯。”

  在村子的另一角,打地機的轟鳴聲在田野上響起。打地機尖銳的齒輪,在發動機的帶動下,一頭鑽進結實的泥土中,連著稻草和蒜苗莖葉,一起攪打鬆軟。

  “打好的地再過半個月左右,放滿水,就可以插秧了。”薑永高臉上滿是笑意。

  蹲點·故事

  守住“糧袋子”

  裝滿“錢袋子”

  從播種到插秧,中間要經曆40天的孕育;從分種到收割,要經曆100多天的成長,前後,幾十次往秧田中灌水,數次施肥,半年多的光景,就為了最終碗裏米飯的香甜與吃進胃裏時的踏實。

  新中村位於河穀地區,人均耕地麵積並不大,但非常適宜水稻生長。

  “很早以前,是水稻和小麥輪種。大概30年前,開始水稻和蒜苗輪種。”薑永高說,蒜苗9月播種,次年2月收獲,一畝蒜苗可帶來1.5萬元左右的收入。水稻一般是3至4月打地,5月初開始插秧,國慶節前後收獲,一畝地可以收獲500公斤左右的大米,足夠一家幾口人一年的口糧。

  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學會因地製宜,生態農業、立體農業等一大波新名詞出現。

  以往,收獲了大米的稻草一燒了事,雖然草木灰能為土壤補充一些養料,但帶來的大氣汙染問題讓人們不敢再那麽任性。

  在新中村,稻草可是寶貝。種好蒜種後,在上麵蓋一層稻草,既可以保溫又可以減少雜草,還能提高蒜苗的成活率。蒜苗長出蒜薹後,農人將地裏的蒜頭挖出來,再銷售。土地就留給稻草和蒜苗的莖葉。在打地插秧時,前幾輪收獲留下的“廢料”在打地機的運轉中得到充分粉碎,水流一來,秧苗一栽,“廢料”在田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就成了秧苗生長的肥料。

  為了讓有限的土地發揮出最大的效益,農人在田埂上種上了櫻桃樹、梨樹或者杏樹,既保持了水土,濕潤肥沃的土地又為果樹的生長提供了諸多便利。

  新中村村民李貴銀就在自家田埂上種了幾十棵杏樹,一棵樹產量在50公斤左右,按照市場價格每公斤10元左右計算,李貴銀靠著這些杏樹,發展立體農業,又能為他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。“田埂上種果樹,對秧苗的影響很小。隻要注意修枝,基本上不會有影響。”李貴銀說。

  “不違農時,穀不可勝食也。”農業生產,有明確的農時,比如:“清明前後,種瓜點豆”“立春三場雨,遍地都是米”等。因此,農忙也是一陣一陣的。如今,正好就是搶抓大春生產的關鍵時期。水稻、玉米、馬鈴薯等,都在這個季節播種。

  “我們村的村民很會安排時間。”薑永高說,這段時間農忙,大家基本上就在田間地頭穿梭。等秧苗栽到地裏後,村民們就開始外出務工,貼補家用。

  新中村2組村民任洪芹說:“過陣子就去鄰村幫忙給果樹套袋,一天180元。”九襄鎮的梨和甜櫻桃非常有名,近年來,農業結構調整,不少地處坡地的農戶在自家地裏種上了果樹,經濟效益十分可觀。

  “從山腳到山上,套袋需要50天。”任洪芹說,這50天裏,她能掙9000元。

  “套完果袋,枇杷、大櫻桃、梨等水果基本上就出來了,幫人裝貨,一天可以掙百來元。”任洪芹說,“一直可以幹到國慶節。”

  往往到了這個時節,秧苗收割、蒜苗播種,又要忙一陣。

  “這時,有人選擇在附近做點零工,有人選擇在家休整。”薑永高說,一年四季,村民都安排得明明白白,種地加務工,一人一年有好幾萬元的收入。

  既守住了“糧袋子”,又裝滿了“錢袋子”。新中村的村民們靠著淳樸與智慧,在舍與得之間尋得了平衡。春風一來,春陽一暖,這裏近千畝稻田就開始醞釀一場春華秋實。

  蹲點手記

  目前,我市小春作物長勢較好,小麥處於揚花至灌漿期,油菜處於角果成熟期。大春糧食作物播種、育苗、移栽進入高峰時期,其中,水稻已全部育秧;玉米已播栽約40%;馬鈴薯春播基本結束。預計全市大春糧食播種麵積93.47萬畝。

  “手裏有糧,心裏不慌。”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,才能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爭取主動、增加底氣。

  近年來,我市出台多項糧食穩產政策和措施,並著力加強對糧田的科技投入,用科技的力量,提高糧食畝產。同時,因地製宜,結合實際推進產量低、效益不高的山地地區適當種植經濟作物。

  放眼望去,為了讓“糧袋子”和“錢袋子”都要鼓,我市的農人們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新的希望。

  雅安日報/北緯網記者

  王金貴  胡月  劉慶紅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環球周刊   sitemap